当他人向你倾诉一件事情时,你的第一反应是会产生非常想要“解决问题”的想法?还是会对他人的感受产生很强的共鸣?如何区分“同情心”和“同理心”呢?又如何练习增强同理心呢?

“同理心”与“同情心”的区别 | 如何练习我的“同理心”?

同理心Empathy vs. 同情心Sympathy: 他们的区别是什么?

同样作为情感体验,“同理心”指的是体会他人的感受。它来自德语Einfühlung,意为“带入感情”,这需要一种“能够真正感受到对方的感受”的情感成分。而“同情心”指理解他人的痛苦,在本质上更多的是一种“认知能力”,实际上会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。

点击可播放视频

(RSA制作的一段动画,

来自布琳·布朗(Brene Brown)在TED上关于同理心的演讲片段)

 

“同理倾听者 Listening”与“问题修复者 Fixing”

当你正倾听一个朋友描述一件事情,而这件事情带有强烈的情感(如:悲伤;生气)。

如果你是一个“问题修复者”,那么当你听到问题时,你的第一反应就是想立即解决它。但……“同理倾听者”却通常意味着安静地倾听,什么也不做,即使你会有一些不舒服的感受。

对于“问题修复者”而言,虽然“提供某种解决方案、新的视角或转移注意力”会让你感觉更好,但正如布琳在视频中说道的一样:很少能通过一句回应就能让事情变得更好,让事情变得更好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。

“至少”的陷阱

“同理心”很少会从“至少”开始,例如:“至少你已经结婚了”、“至少你还能怀孕”等等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这样的对话:一个人先表示了自己的一些痛苦,倾听者会回应说“我很抱歉你经历了这些……”,这是一个好的开始,但是接着,这位倾听者就开始把他自己的痛苦和他朋友的痛苦进行比较,以此希望能让倾诉者看到一些“乐观之处”。但最终的结果是,没有人从中受益,两个人也并没有走得更紧密。

“至少……”是一种很常见的回应他人问题的方式,出于把“至少”作为一些相对乐观的视角,帮助倾诉者看到光明的一面。也许有的时候,这样的回应方式可以产生一些作用,但当人们真的对某个问题感到脆弱时,以“同理心”的方式进行回应,通常会更有效。同样是上述场景,这样的回答会更“同理心”一些:

“我很抱歉你经历了这些……几年前,我曾因意外动了一次大型手术,身体上经历了很大的痛苦,而手术也花费了很大一笔钱,家人为了照顾我因此耗费很多精力,我能体会这种身心痛苦的可怕感觉。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!”

一些相似场景的描述,却能够极大促进两人之间的连接。“同理心”能够让两个人都有共同的感受,与其试图通过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来帮助他“解决问题”,不如向对方保证:“你的这些感觉是真实的,我能感受到你的感受,你并不孤单。”这就是“同理心”和“同情心”在表达时的区别。

验证感受 Validating vs. 安慰情绪Reassuring

我的一位朋友琳达,60多岁。退休后依然很“活跃”,每天步行数英里,继续在社区大学上课,参与各种社区活动。而几个月前,她滑倒了,髋关节骨折,需要手术治疗。几个月在轮椅上无法自由动弹的她,不仅产生了很大的精神创伤,更是对“跌倒”的充满恐惧,非常害怕这种情况会再次发生。

她向许多朋友敞开心扉,说:“我真的很害怕再次跌倒。”

如果你是她的朋友,你会怎么回应呢?

实际上,大多数人给琳达的回应是“你不用担心”、“你过于小心了”。这些回应都非常具有“同情心”,想要通过“安慰情绪”来帮助琳达,但实际上,却让琳达的恐惧感“失效”了,这背后还可能暗示了最初的事故是由于她的粗心而发生的。换成一个更有“同理心”的回应,可能是:

点头,然后复述你听到的感觉(“验证感受”):“听起来你真的很害怕再次跌倒,我不知道该说什么,但我一直在你身边。”

点此可查看另一个同理心和同情心的故事

 

练习“同理心”

如果你想要在生活中练习自己的“同理心”,可以试试6秒钟情商的首席执行官Josh Freedman分享的这个方法。当有人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,你在一开始可能很想帮助他们解决问题,如果想以一种更“同理心”的方式回应,你可以:

1.多等一会儿(先继续保持倾听);

2.多听听……确认他所表达的那些感觉是真实的;

3.接受这些感觉:它是真实存在的;

4.在这一切结束后,再问自己:对于这件事如何做有什么想法吗?

6秒钟情商网络的另一位成员凯利·肖特(Kelli Schulte,facility Studios的创始人),她分享了多年来一直在经历一个过程:

“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‘问题修复者’,当我听到一个问题,我会想要马上找到解决方案。在意识到同理心的不同后,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停留在聆听模式中。虽然有时候我会觉得很尴尬,但奇怪的是,这样能够让我与他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。我能以一种全新的、不同的方式与他人交流。这很有趣,也减轻了我‘必须要想出一个解决方案’的压力。对于这种‘同理倾听者’的角色,我已经‘练习’了几年,但仍然很难!还需继续加油!”。

 

在6秒钟情商模型中,共有8项情商胜任力。其中,“增强同理心”指“识别并恰如其分地回应他人的情绪”,属于“自我超越”部分。

正如凯利所分享的“已经‘练习’了几年”,但仍然很难!还需要继续加油!”

情商是每个人生来具有的能力,是可习得、可衡量的,而不仅仅是“增强同理心”,每一项情商能力都可以支持我们产生积极改变。修炼情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,相信在这个过程中,会不断有惊喜发生。

 

Michael Miller